佛芸古茶 | 茶道美学,茶席意境
佛芸古茶 佛芸古茶 2023-08-04 09:49:58
《大学》中说:“知止而后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”。
人生若茶,在熙攘的尘世,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设计一款情投意合的茶席,恬淡适己,消除执念,在宁静中找回真实的自己。
茶席,不仅置于自然之中,还有一些取型捉意于自然的艺术品设在茶席上,
而插花、焚香、挂画与茶一起更被合称为“四艺”,常在各种茶席间出现。
在明代茶艺行家冯可宾的《茶笺·茶宜》中,更是对品茶提出了十三宜:无事、佳客、幽坐、吟咏、挥翰、徜徉、睡起、宿醒、清供、精舍、会心、赏览、文童,
其中所说的“清供”、“精舍”,指的即是茶席的摆置。
席面设计的色调通常奠定了整个茶席的主基调,布置时常用到的有各类桌布(布、丝、绸、缎、葛等)、竹草编织垫和布艺垫等;
也有取法于自然的材料,如荷叶铺垫、沙石铺垫、落英铺垫等;
还有不加铺垫,直接利用特殊台面自身的肌理,如原木台的拙趣、红木台的高贵、大理石台面的纹理等。
茶席设计和整体氛围的营造,是通过外在的器物来沉淀内心的宁静,
在体现“和、静、怡、真”的过程中,久经历练,从而达到身静心安的目的。
这种内而身心、外而世界的境界,如同宋代禅宗修行的三个境界。
第一境界是“落叶满空山,何处寻芳迹”;
这是物质的境界。竹篱茅舍,听歌闻曲,轻阴醉雨,红泥火炉。
潜心于茶,品茗限于色香味形的审评和浅层次的主观感受。
如王国维先生的“昨夜西风凋碧树。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。
第二境界是“空山无人,水流花开”;茶语清心,啜苦而回甘,
茶品的是一种感受,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,是一种艺术,其后升华为精神境界。
小院焚香,雨窗听蕉,绿鲜苍苔,素手汲泉。
由品茗的主观感受,淡若微风,深似秋水,润物无声,栖神物外。
触发对人生的感悟,念天地之悠悠,游目以骋怀。
逐步参悟到艺术的意境并产生强烈的审美。
亦如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。
这是灵魂的境界。初晴湖畔,微风竹林,覆雪梅园,轻雾兰圃。
从品茗产生的艺术审美,渐悟品茗的觉悟和释怀,无味为至味。
淡月松风,一杯茶中照见五蕴皆空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
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。
禅茶一味,佛道同根。
正是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。此乃第三境也。